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戏剧日 | 有了电视、电影、直播、短视频,为什么还需要戏剧

徐妤函 言之有范 2021-07-18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今天是第70个世界戏剧日。戏剧这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随时代不断发展进步,但也一直遭受着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的挑战,如今还有直播、短视频霸屏手机。花十几块钱就能成为会员上网提前看电视剧;花几十块钱就能在电影院里感受一部好莱坞大片的震撼效果,为什么我们还要花几倍的钱去看一场戏? 


2018年世界戏剧日献词(节选)

戏剧是不会消失的,因为戏剧是这样的一个场所——我很想称它为庇护所——人们在这里汇聚,顷刻间便能形成社群,从古至今,都是这样。所有剧场的容量都符合它最早服务的人类社群,从五十人到一万四千人,从游牧民族的大篷车,到古雅典的三分之一面积。而因为戏剧只存在于当下,它也向这种灾难性的时间观发起了挑战。此时此刻是戏剧永远的主题。

——西蒙·迈克伯尼(演员、剧作家、著名导演)


戏剧要求人实实在在存在于别人面前,比起文学和电影,它更奇妙地契合拯救我们免于成为算法和纯粹抽象概念的任务。让我们将一切多余的事物从剧场移除。让我们把剧场剥个精光。因为戏剧越简单,越适合提醒我们想起那唯一无法否定的道理:我们只存在于时间中,只作为骨肉和胸膛里跳动的心脏存在。我们只存在于此时此地,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萨宾娜·贝尔曼(作家、剧作者、记者)


大众传媒和科技赋予了我们魔性的力量。因此,当下的危机不是戏剧形式的危机,而是内容的危机。它需要我们的发声与关注。我们需要呼吁当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救救地球本身,也救救“戏剧”。我相信,戏剧喂养的一代会更容易感知生命和自然的正义性,语言的发展对地球母亲与其他星球的伤害便有可能减轻。

——拉姆·戈帕尔·巴加捷(戏剧导演、戏剧与电影演员、学者)


作为戏剧工作者,我们遍布全球,我们并不追随同一种意识形态或者信仰体系,但我们之间共通的,是对一切形式真理的永恒追求,对现状的持续追问,对压迫性权力系统的挑战,还有身为人的诚实正直。我们为数众多,我们毫无畏惧,我们就在这里,我们不会离去!

——玛雅·芝比勃(戏剧导演、演员、作者)


1961年,国际戏剧协会(International Theatre Institute, ITI)在巴黎创立了世界戏剧日(World Theatre Day),旨在引起全世界人民对戏剧艺术的重视,日期定为每年的3月27日。世界戏剧日从1962年开始庆祝,许多的国家及国际戏剧活动都在这天举行同步庆祝,目前已经成为一个流动的、遍及全球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戏剧节。



我们为什么需要戏剧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2亿元,城市院线的观影人次为13.72亿。而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专业剧场演出的票房总收入为74.05亿元,其中话剧的票房收入为8.19亿,这样的数据跟电影相比体量确实太小,但也是近三年的最好成绩了。


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戏剧的地位被动摇是必然的事情,就如同数码相机的发明给胶卷带来了危机一样。电影电视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和方式,使戏剧娱乐大众的光环迅速减弱,就连教化普世的效果也要稍显逊色。但这一切还不足以摧毁戏剧,所以过去的几十年里,戏剧工作者和爱好者可能都会问自己同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戏剧”。同样,作为普通受众,花上几十块钱就能享受好莱坞大片的震撼效果,而戏剧演出票并不便宜,有些知名度高的戏剧票价更甚,所以,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戏剧?


(一)倾尽全力地表演


戏剧的表演是线性的,甚至很多都带着即兴的意味,舞台之上不允许NG重来,演员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观众的眼睛。因此有人说,话剧(戏剧)的表演是一个标杆,是衡量演员功力和潜力的标杆。像陈道明、濮存昕、陈小艺、徐帆、胡军等演员的演技是大家公认的,他们同样也是戏剧舞台上非常受欢迎的角儿,或者说戏剧演出对演技的精进更有效。虽然现场有灯光、音响,还有提前布置好的舞台,但是在表演中,和现场有真正交流的,只有演员。在看戏剧时,坐在靠前的观众甚至能看到演员的最细微表情变化,这对于演员的考验也是非常大的。


 2018年世界戏剧日,著名演员、剧作家西蒙·麦克伯尼在献词中谈到“两千四百年前,小波利克利多斯设计了伟大的埃皮达鲁斯古剧场。这处露天空间能容纳一万四千人,音效惊人,宛若奇迹。在舞台中央擦亮一根火柴,声音可以传到一万四千个座位上的每一个观众那里。在古希腊剧场,凝望台上的演员往往意味着将他们身后的景色也尽收眼底。于是,在这里汇聚的不仅有社群、剧场与自然世界这几处空间,还有古往今来的全部时间。戏剧在此时此刻召唤出古时传说,而你可以越过舞台,望向你最终的未来归宿——自然。”

 

(二)强烈的临场感和仪式感


话剧的体验性,是与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最大的不同。除此之外,仪式感是戏剧吸引人的另一个原因。电影里的欢笑泪水、生离死别和一个人在现场的切实感受完全不同,而这种区别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沉浸式戏剧更是将这种体验感发挥到极致。《不眠之夜》是目前为止最著名的浸没式戏剧作品,观众在三个小时的演出时间内只需戴上一只面具,便可以任意穿梭在这处被精心设计成复古风格的9000平方米的演出空间中。



沉浸式戏剧的最大特点在于一切表演都是发生在咫尺之内,观众开始由静止变成“流动”。在与演员互动的过程中,观众的安全距离被打破,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他们也可以向演员提供反馈,甚至参与到情节中。


戏剧《想象O》的演员数次与观众有身体上的互动,在其中一幕戏里,一位演员抽泣着穿梭于观众之间,使观众对演员产生了情感上的亲近。

 

戏剧,点亮一座城市


从理论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论证出戏剧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它如何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形象和文化符号塑造了城市的精神领地等等。我们也很容易找到戏剧演出对一个城市物质进步和精神成长的共同见证。而剧场,作为一个具有交流和沟通作用的公共场所,能够汇聚一个城市的文化风情,人文图景和现代风貌 。北京东城区定位之一便是“戏剧东城”,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打造“全国戏剧中心”。据统计,东城区注册登记的表演团体有83家,既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这样的国家级艺术表演院团,也有央华时代、哲腾文化、七幕人生这样的民营文化公司。东城区有24家剧场,包括首都剧场、长安大戏院等在内的14家国有剧场,红剧场、刘老根大舞台等特色剧场9家,蜂巢剧场、蓬蒿剧场等小剧场11家,占全北京艺术类剧场总数约三分之一。



近年来我国剧场演出市场持续增长。2016年,我国专业剧场演出8.79万场,比2015年场次上升4.52%,票房收入74.05亿元,比2015年上升4.77%。2016年,话剧、儿童剧等门类的演出场次、观众人数和票房收入均保持较高总量。从前,去专业剧场观看戏剧是少数家庭才能享受的高雅娱乐,如今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娱乐方式。



2012-2016年全国专业剧场演出票房收入情况

(单位:亿元,%)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李六乙曾经说过,一座没有戏剧的城市是没有生气的。戏剧的能量,既能给城市增光添彩,也能带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滋养。


 戏剧节,塑造城市新名片


国际戏剧人将夏季视为狂欢季,因为每年7月会举办世界三大戏剧节之一的阿维尼翁戏剧节。因为戏剧节,法国的南部小镇阿维尼翁闻名于世。同样被称为世界三大戏剧节之一的爱丁堡戏剧节,让爱丁堡成为蜚声国际的艺术之城。2017年的爱丁堡戏剧节,一共上演了3398出剧目,破纪录地售出269万张演出票。同样的故事也正在中国上演。异军突起的乌镇戏剧节、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杭州国际戏剧节、深圳当代戏剧双年展等等,让“戏剧节”这个概念在国内迅速传播。


2013年第一届乌镇戏剧节开幕。戏剧节期间,来自五大洲超过120组艺术表演团体以乌镇西栅的木屋、石桥、巷陌甚至乌篷船为舞台,献上超过500场精彩演出,成功为乌镇打响了“文化旅游”的招牌。据统计,前四届乌镇戏剧节共有特邀剧目65部,演出225场,16场戏剧活动,5100多场嘉年华,吸引了林兆华、赖声川、孟京辉、何炅等嘉宾700多人次,游客和观众100多万人次。



如今乌镇戏剧节吸引的已不单单只是戏剧从业者和京沪两地游客,来自全国的戏剧爱好者和慕名而来的游客正在成为乌镇戏剧节的主要受众。从售票平台格瓦拉的数据来看,2017年戏剧节的购票人群已不仅限于京沪两地,苏州、杭州、南京、嘉兴正成为戏剧节的主要市场。由点及面,这意味着乌镇戏剧节正在长三角地区培育一个新兴的戏剧市场。


在深圳,“戏剧节”的概念则被创造性地延伸成“当代戏剧双年展”。作为中国第一个以戏剧为主题的双年展,它基于深圳的新兴移民城市的特质,突出先锋、前卫,关注当代、城市,为观众呈现出“戏剧”的无限可能,也为区域性戏剧节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探索平台。



孟京辉曾说过:“戏剧节就像一次嘉年华,汇聚了各地戏剧力量,而对于更多城市与民众来说,戏剧就像一个窗口”。你从这里看到世界,世界也从这里看见你。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戏剧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行业颠覆


孟京辉还说过一句话:“地球很大,地球那边的人都在玩更嗨的事儿,如果我们还在体会文艺复兴时的美感,也太遗憾了。”戏剧尤其是当代戏剧,开始越来越多的与新技术进行融合,让观众拥有大开眼界的观影体验。此外戏剧开始不限于在剧场内演出,美术馆、音乐厅、户外草坪,甚至是观众意想不到的特定场域和互动形式,重新定义了观演关系。比如幻想即兴肢体戏剧作品《1/125》,演出于关山月美术馆的“中国当代影像联展”展厅——这里布满了当代戏剧的 125 部影像作品,整个表演空间被观众包围,你可以随意切换角度,视觉感官冲击力被放大。


戏剧与科技、摄影、行为艺术等跨界融合碰撞出的火花,极大地延展了戏剧的表现力。2016年,当众多游戏公司和影视公司纷纷想方设法利用VR这一最火热的技术时,英国国家剧院先成立了虚拟现实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旨在研究如何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戏剧相结合。音乐剧《梦幻仙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只要观众们戴上VR眼镜,眼前就会出现一只猫咪,动情地歌唱。英国国家剧院认为,虚拟现实技术的介入,戏剧界将出现叙事方式乃至整个产业的“革命”。


结语:“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戏剧在散发着无穷无尽的魅力。 莎士比亚曾言“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我们可能或多或少记得几句戏剧名言。直至今日,我们仍能通过戏剧寻到诗和远方。在世界戏剧日这天,我们向伟大的、优秀的戏剧传统致敬。



参考来源:

微信公众号“泰州大剧院”,《明明有电影,为什么还要看话剧?》

 前瞻产业研究院,《乌镇戏剧节落幕,文化旅游机遇与挑战共存》


END


美    编 | 赵 婕


推荐阅读

小剧场戏曲:最先锋也最传统

案例分析 | 乌镇戏剧节:文化导向性的旅游开发新模式

2016国际戏剧季开幕在即——浅析如何破解中外戏剧交流中的文化隔阂

戏剧也疯狂:来自西方的启示

我们为什么要去剧场看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